填报志愿制度应该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,而不是只考虑大学能不能招到学生
每年志愿填报,家长和学生都会很焦虑。
因为如果专业组规则要是没吃透,孩子可能就真的没学上。
但规则又太复杂,刚成年的孩子不懂,家长从来没接触过,也不懂。
一、看起来公平的规则,藏着最狠的陷阱
“分数面前人人平等”,这话听着没错。
可到了院校专业组招生里,分数就像被蒙上了眼睛的拳头,你永远不知道会砸到哪个专业上。
北京的考生有 30 个平行志愿,大家都学着 “冲稳保”:冲个好学校,稳个合适的,保个兜底的。
可问题就出在 “专业组” 这三个字上。
比如某大学 01 专业组招 10 人,里面有热门的计算机、电子信息,也有冷门的化工、农业。
你填志愿时选了前六个想去的专业,结果前面的人把热门专业都占满了,轮到你时,只剩下最不想去的化工 —— 这时候你要么去读,要么就只能滑档去专科。
去年有个广东考生,620 分考上了一所 211 的 “工科专业组”,本来想读计算机,结果被调剂到了采矿工程。
家长去找学校理论,得到的回复是:“专业组内调剂是规则,你填了服从就不能改。”
二、“服从调剂” 不是自愿,是被逼的无奈
几乎所有老师都会叮嘱:“一定要填服从调剂,不然可能没学上。”
这话背后藏着一个残酷的现实:你不服从,就可能从本科线掉去专科;你服从了,就可能被塞进完全不感兴趣的专业。
浙江的小王就经历过这种绝望。
他报的 “经管专业组” 里有会计学、金融学,也有一个他从没听说过的 “国际商务(俄语方向)”。
他填志愿时特意把俄语专业排在最后,结果还是被录了
。“我英语考了 130,俄语一个字母都不认识,这四年怎么读?” 他想复读,可父母觉得 “211 名头不能丢”,逼着他去报到。
现在他每天背着俄语词典哭,说 “感觉人生被绑架了”。
更坑的是,有些学校故意把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 “捆绑销售”。
某师范大学的 “教育专业组” 里,既有汉语言文学,又有特殊教育(手语方向)。
很多学生冲着汉语言去的,最后却被分到特殊教育,毕业只能去聋哑学校 —— 不是说这个专业不好,只是多数人填报时根本没做好准备。
三、拿着纳税人的钱,却在坑纳税人的孩子
这些大学花的是谁的钱?是国家的钱,是纳税人的钱。
办大学的目的是什么?是培养人才,不是把学生当填充专业的工具。
可有些学校根本不管这些。
他们把冷门专业塞进热门专业组,就是为了保证招生数量,提升学校排名。
某农业大学的老师私下说:“如果不把农业工程和计算机捆在一起,农业工程根本招不到人,学校的经费都会受影响。”
可他们没想过,一个农村家庭的孩子,拼了命考 600 分,就是想靠读个好专业改变命运,结果被调剂到冷门专业,四年学费生活费花了十几万,毕业找不到对口工作,这对整个家庭是多大的打击?
前阵子有新闻说,一个学生因为多付了 900 块打车费要不回来就自杀了。
那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,浪费的四年青春、十几万学费,对普通家庭来说,可能比 900 块的打击大一百倍。
四、我们要的不是 “被安排”,是真正的选择权
有人说:“你可以不报这个专业组啊。”
可问题是,很多学校把所有专业都分成几个大组,你想读好专业,就必须接受里面的冷门专业。
就像你去超市想买瓶牛奶,结果超市说 “必须买一箱,里面有一瓶过期的也得要”,这合理吗?
真正的公平,应该是让学生能选到自己想学的专业,而不是被学校的 “捆绑套餐” 逼着妥协。
要么让专业组内的专业更相近,比如 “工科专业组” 里只放工科相关的;要么就取消专业组,让学生直接选专业。
高考已经够难了,别再让志愿填报变成一场 “开盲盒” 的赌博。
孩子们十二年的努力,不该输给这种不合理的规则。
希望有一天,我们能理直气壮地说:“我读的专业,是我自己选的,不是被调剂的。”
你身边有被专业组坑过的学生吗?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他们的故事,让更多人看到这种规则的不合理。